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渴望去了解他人,从别人的眼中评价自己,却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样。一些学生由于生活范围、交友圈的局限,面临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困扰,情绪容易进入厌倦、抑郁状态。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同学们的潜意识内的情感与冲突,并且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7年12月1日晚19:00,在生命科学学院黄朝阳楼E307开展了“DNA上的色彩”第二期—以画读心,希望通过绘画分析,达到以画读心的效果,为同学们打开一扇心门,发现所不了解的自己。
本期活动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艺术学院的张秀丽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张秀丽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沙盘游戏师,也在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担任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学,系统学习过短期焦点解决、绘画分析、沙盘游戏师、家庭动力治疗、教练技术等,在相关的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多篇,还曾获得“厦门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画中倒映着一个世界,画中沉淀着你的故事。人们在绘画时,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投射到图画中,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够看出绘画者的人生经历。本期的内容是通过画一棵树来探索那个未知的自己。
大家对这场探索自我的旅途充满了期待,张老师简单讲解了绘画的要求,同学们便纷纷拿起画笔,一笔一画全神贯注地描绘自己心中的那棵树。有的画很充实,有的简约不加修饰,张老师告诉大家,它们都是性格倾向,心理需要,未来期盼的体现。
随后,张老师开始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树,随着老师生动地讲解,教室里多了不少笑声和赞叹。大家纷纷感慨,简单的“树”竟然可以画出这么丰富的模样,每个人的独特性顿时跃然纸上。通过画面,感受整体的感觉,饱满、空旷、压抑、杂乱都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思绪。而树是生命的化身、也是成长的象征。树木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非常相近,树干上的疤,树洞象征着生命成长中的创伤。所以我们可以从树冠、树叶、树根、果实以及附加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过张老师独到的解读,每一幅画都像是活了一样,轻声诉说着作者的故事,一扇扇心门轻轻开启,一个个心灵世界在画中绽放,画的作者顿时豁然开朗,听众也深深沉浸在故事中,忘却时间的流逝。
经过一番解读,大家啧啧称奇!纷纷感叹道:“太神奇了,一幅画反映出这么多东西,即时了解内心的想法,即时发现自己的短板,明白了人生的方向,获益匪浅!” 但是张老师也强调,不是仅通过那幅画就给人贴标签,而是你看到那幅画趋势不太好,你通过引导,向好的趋势发展,这才是绘画心理的真正目的。
通过这场活动,大家对自己有了新的认知,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真实需要。如果你还没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不要有遗憾,我们在近期内还将推出绘画心理最后两期:第三期——-以画疗心;第四期——绘画拓展。欢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具体时间地点会在确定后第一时间发布在厦大生科研究生这个微信公号上,欢迎大家随时关注,以免错过信息哟。
文/图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